文章围绕试管婴儿手术指征展开,分析了女性因输卵管、排卵障碍等,男性因少弱精、无精症等导致不孕不育时,以及不明原因、染色体异常等情况下,选择辅助生殖技术的必要性。
试管婴儿手术指征:何时选择辅助生殖技术的必要性分析
在咱们老百姓的生活里,生孩子那可是一件大事儿。好多夫妻都盼着能有个自己的宝宝,一家人和和美美过日子。可现实中,总有一些夫妻遇到生育难题,这时候,试管婴儿等辅助生殖技术就像是黑暗里的一道光。那到底什么时候,选择辅助生殖技术,尤其是试管婴儿手术才是必要的呢?咱们今天就好好唠唠。
女性因素导致的不孕
(一)输卵管因素
输卵管就好比是精子和卵子相遇的“鹊桥”。要是这“鹊桥”出了问题,精子和卵子就很难碰面,自然也就没法怀孕啦。像输卵管堵塞、输卵管积水等情况特别常见。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,在女性不孕因素中,输卵管因素大概占到了25% - 35%。
年份 |
输卵管因素导致不孕占比 |
2020年 |
28% |
2021年 |
30% |
2022年 |
32% |
比如说,有些女性之前做过盆腔手术,像阑尾炎手术或者卵巢囊肿手术,术后就可能因为粘连等问题影响输卵管功能。这时候啊,如果经过输卵管疏通等治疗后,还是没办法自然受孕,试管婴儿手术就成了一个很好的选择。它可以跳过输卵管这个“故障环节”,直接把处理好的卵子和精子在体外培养成胚胎,再放回子宫里,大大提高了受孕的几率。
(二)排卵障碍
排卵不正常也是女性不孕的一个常见原因。像多囊卵巢综合征,好多女性朋友都听说过吧,这病在育龄女性中的发病率大概在5% - 10%。得了这病,卵巢里会有好多小卵泡,但就是没办法正常发育成熟排卵。还有一些女性可能是因为内分泌失调,比如甲状腺功能异常等,也会影响排卵。
当通过药物促排卵治疗,尝试了好几个周期都没能成功怀孕的时候,试管婴儿手术就显示出它的必要性了。医生可以通过特殊的药物让卵巢排出多个卵子,然后在体外和精子结合,形成胚胎,再挑选质量好的胚胎移植到子宫里,增加怀孕的机会。
男性因素导致的不育
(一)严重少弱精症
精子的质量和数量对受孕起着关键作用。要是男性的精子数量太少,或者活力太差,那让卵子受精就困难重重。根据临床统计,少弱精症在男性不育症中所占比例相当高,大约有40% - 50%。
年份 |
少弱精症在男性不育症中占比 |
2019年 |
42% |
2020年 |
45% |
2021年 |
48% |
有些男性因为工作压力大,经常熬夜、抽烟喝酒,或者是有一些先天性的疾病,就容易出现少弱精的情况。对于严重少弱精症患者,通过常规的治疗方法,比如药物调理等,效果不太理想的时候,试管婴儿技术,尤其是第二代试管婴儿技术(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)就非常有必要了。医生可以挑选出相对质量较好的精子,直接注射到卵子里,帮助它们完成受精过程,实现受孕的可能。
(二)无精症
比少弱精症更严重的就是无精症了。无精症又分为梗阻性无精症和非梗阻性无精症。梗阻性无精症是因为输精管道堵塞了,精子没办法正常排出体外,但睾丸还是有生精功能的。而非梗阻性无精症情况就更复杂了,可能是睾丸本身的生精功能出现了问题。对于梗阻性无精症患者,如果经过手术疏通输精管道后,还是无法自然受孕,试管婴儿技术可以通过从睾丸或者附睾中获取精子,然后进行体外受精。对于非梗阻性无精症患者,要是通过药物等治疗也没办法恢复生精功能,那么通过试管婴儿技术来获得自己的后代也是一种希望。
其他因素
(一)不明原因的不孕不育
现实中还有一部分夫妻,经过各种详细的检查,包括男女双方的生殖系统检查、内分泌检查等,都找不出明确的不孕不育原因。这种情况大概占到不孕不育夫妻总数的10% - 20%。
年份 |
不明原因不孕不育占比 |
2018年 |
12% |
2019年 |
15% |
2020年 |
18% |
对于这部分夫妻来说,尝试了各种常规的治疗方法后,试管婴儿手术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。因为试管婴儿技术可以在体外模拟体内的受孕环境,增加精子和卵子结合的机会,说不定就能圆了他们的生育梦。
(二)染色体异常或遗传性疾病
有些夫妻一方或者双方存在染色体异常的情况,比如染色体平衡易位等。这种情况下,自然受孕很容易出现流产、胎停育或者生出有染色体疾病的宝宝。还有一些夫妻携带某些遗传性疾病的基因。通过试管婴儿技术,尤其是第三代试管婴儿技术(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/筛查),医生可以在胚胎移植前对胚胎进行检测,挑选出没有染色体异常和遗传性疾病的胚胎进行移植,这样就能大大降低生出异常宝宝的风险,保证宝宝的健康。
总之,试管婴儿手术并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做的,它有严格的手术指征。当夫妻双方因为各种原因,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和常规治疗都没办法自然受孕的时候,选择辅助生殖技术,尤其是试管婴儿手术,可能就是实现生育愿望的必要途径啦。咱们要正确认识它,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,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。
免责声明:
好梦试管婴儿助孕网网上所有内容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。
任何关于疾病的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面对面诊断,请谨慎参阅。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。